海洋牧场系列宣传连载(三):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2020-08-20 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编辑:陈家湧
长期以来,海水增养殖在带动沿海劳动力就业、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盲目增大养殖密度,过度投放饵料等,部分粗放式海水增养殖对近海水域环境造成了沉重压力。此外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减少及海域使用空间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压缩,当前海水增养殖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进退维谷。
为保护近海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伏季休渔、渔民减船转产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一定成效。单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海水增养殖似乎应该退出,给予近海生态环境充裕的时间自我休养生息。
但从实际情况看,海水增养殖还不能简单直接地退出。一是海水增养殖是海水产品的主要来源,关系到水产品的供给安全。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近2000万吨,占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四成,养殖海水产品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是优质水产品蛋白的重要来源。二是海水增养殖关系到沿海渔民的生计问题。尤其是沿海传统渔民的转产转业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发展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但更要以人为本,两者要统筹兼顾。
海水增养殖既然不能简单直接地退出,转型升级就成为其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而海洋牧场就是海水增养殖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一是海洋牧场是优质海洋水产品稳定有效供给源。据估算,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2030年人口达到高峰时期的需要,我国水产品的供给量至少需要增加2000万吨。在淡水养殖受到环境和资源压力更大而远洋渔业发展受限较多的情况下,向管辖海域要粮成为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海洋牧场通过营造海洋生物良好的生存空间,提升海域生物资源的涵养能力,进而增强渔获潜力,还可以通过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和繁殖种群,减少渔业生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潜能。所以,在产出数量上,海洋牧场与传统增养殖相比毫不逊色,但得益于其更接近海产品自然成长的环境与过程,在质量上显著优于传统增养殖水产品。近年来,山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特别是山东省大力发展海上粮仓,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水产品消费需求上成效显著。
二是海洋牧场有利于修复近海水域生态环境。海洋牧场的建设基础是人工生息场的建设,即通过人工鱼礁、海藻场等生态工程建设生物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是对近海受损渔业生境的再修复与优化。海洋牧场建设可以兼顾渔业资源增殖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即在生境修复的同时可以获得稳定高效的渔业产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海洋牧场可以有效增大海洋生物栖息空间,并通过海藻场(海草床)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海水质量,对于海底生境的维持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海洋牧场通过扩大海洋生物栖息地,限制过度捕捞活动,恢复海底生境等方式,实现了对海洋牧场区海洋生物尤其是目标经济物种的保护,使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以平衡发展,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三是海洋牧场能带动就业,促进渔民增收致富。随着人力、用海等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传统渔业的附加值逐步缩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成为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民增收的唯一途径。休闲渔业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休闲渔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而海洋牧场不仅在渔业资源增殖与养护、近海生境修复和保护方面非常有效,同时还具备多元化经营条件,比如通过在人工鱼礁区附近建设码头、搭建海上游钓浮台,为消费者提供游钓、潜水观光等系列活动。在各地实践中,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出了以休闲垂钓、潜水观光、海洋采摘、海上运动、海底探险、渔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集食宿赏娱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打造出了许多知名生态化和特色化旅游品牌。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结合,使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了一二三产的相互结合和转移,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诸如交通、餐饮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了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 [ 2022-03-04 ]
- [ 2022-02-18 ]
- [ 2020-08-18 ]
- [ 2018-09-07 ]
- [ 2018-09-07 ]